首页 » 健康百科 » 正文

茵陈蒿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,茵陈蒿汤的做法及副作用禁忌

2014-11-03 00:20:48 585浏览

茵陈蒿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,茵陈蒿汤的做法及副作用禁忌

中药茵陈蒿是菊科植物茵陈蒿或滨蒿的幼苗。中医认为茵陈蒿有清湿热,退黄疸的功效与作用。常见如茵陈蒿汤、茵陈蒿散等。

基本信息

别名

茵尘,茵陈,绵茵陈。

来源产地

茵陈蒿始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列为上品,为菊科植物茵陈蒿或滨蒿的幼苗,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。

采收炮制

春季幼苗高约3寸时采收,除去杂质,晒干。生用入药

性状性味

商品有西茵陈、绵茵陈之分,均以质嫩、绵软、色灰白、香气浓者为佳。

习惯认为产于陕西三原的质最优。

性苦、辛,微寒。归脾、胃、肝、胆经。

功效与作用

功效

清湿热,退黄疸。

应用

1.湿热黄疸

茵陈善渗泄而利小便,故可去湿热,利黄疸,为治黄疸之要药,单用有效。若身如桔子色,属阳黄者,可茵陈与石膏、栀子配伍,即《外台秘要》三物茵陈蒿汤。若腹满便秘者,可与栀子、大黄配伍,即《伤寒论》茵陈蒿汤。若湿邪偏盛,小便不利者,又可茵陈蒿末与五苓散末合用,米汤送服,方为《金匮要略》茵陈五苓散。若属寒湿阴黄、肤色黯晦,肢体逆冷者,与附子、干姜配伍,即为《卫生宝鉴·补遗》茵陈四逆汤,温阳祛湿利黄疸。

2.湿疮痒疹

茵陈蒿苦微寒,入肝经血分,有解毒疗疮之效,常用治湿热内蕴所致的风瘙隐疹、湿疹疥疮等证配伍黄柏、土茯苓等药应用。亦可单味煎汤外洗。

用法用量

水煎服10~30g,外用适量。

现代研究

化学成分

茵陈蒿含具有利胆作用的蒿属香豆精。全草含挥发油0.23%左右,油中主要成分为β-蒎烯、茵陈二炔酮、茵陈二烯酮、茵陈烯炔、茵陈炔内酯等。还含有绿原酸、咖啡酸、茵陈色原酮、甲基茵陈色原酮等。

药理作用

1.利胆作用

本品水浸剂0.25%/Kg,或精制浸剂1g/Kg静注于急性胆囊插管犬,或以精制剂1g/kg给慢性胆囊造瘘犬灌服,不论对健康犬或四氯化碳所致肝损害犬,均有利胆效果。

2.保肝作用

给四氯化碳所致肝损害大鼠每天皮下注射茵陈煎剂0.61g,第8天作组织学检查,发现治疗组动物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、脂肪变与坏死等均较对照组有程度不等的减轻;肝细胞糖原与核糖核酸含量有所恢复或接近正常;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下降,似有保肝作用。

3.降血脂、扩张冠脉及促纤溶作用

给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兔灌服茵陈煎剂3g/kg,用药2和3周后,治疗组血清胆固醇分别下降19.2mg与30mg,β-脂蛋白亦明显下降,动脉壁壁粥样硬化较对照组轻,兔主动脉壁胆固醇含量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,说明茵陈有一定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。

4. 将血压作用

茵陈水浸液、乙醇-水浸液、挥发油和6,7-二甲氧基香豆萦均有降血压作用。

5.抗菌作用

体外试验证明,茵陈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白喉杆菌、炭疽杆菌、伤寒杆菌、甲型副伤寒杆菌、绿脓杆菌、大肠杆菌、弗氏痢疾杆菌、志贺氏痢疾杆菌、脑膜炎双球菌与枯草杆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。

6.解热作用

茵陈醇浸刑2g/kg灌服,对人工发热兔有显著解热作用。用药后半小时起效,作用高峰时可降至正常水平以下。

7.抗肿瘤作用

茵陈水提物能显著地抑制移植在小鼠身上的Meth A肿瘤的生长,并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命。体外试验证实对数种肿瘤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。提示其抗肿瘤作用主要是通过直接杀伤肿瘤细胞。茵陈对肿瘤坏死因子(TNF)的产生有起动作用。有效成分之一是茵陈色原酮。

8.其他

茵陈水浸液、精制水浸液、挥发油、绿原酸、咖啡酸与6,7-二甲氧基香都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利尿作用。后者还有平喘作用。

临床报道

1.治疗肝炎

茵陈30~45g水煎服,治黄疸型肝炎32例,平均疗程7天,能迅速消退黄疸与退热,肝肿缩小亦较明显。菌陈与甘草、红枣配伍煎服,对小儿传染性肝炎亦有效。也有茵陈与黄柏、山栀、板蓝根配伍治疗传染性肝炎有效的报道。另有临床观察认为,茵陈与丹参、大青叶、大枣配合或与路边荆、田基黄、败酱草、甘草配伍,对病毒性肝炎有预防作用。

小儿黄疸型肝炎:用茵陈蒿汤加板蓝根、蒲公英治疗小儿急性传染性肝炎378例,痊愈372例,好转6例,黄疸消退平均5.6天。20~40天肝功能恢复正常。

2.治疗胆道感染和胆石症

以菌陈蒿汤辨证加减治疗胆道结石217例,排石率为65%,其中结石排净者达27%,且疗程缩短。

3.治疗胆道蛔虫症

茵陈煎服,配合针刺内关止痛,再以其他措施驱虫,观察70例,临床治愈67例,好转2例。平均治愈日数为3.72日,平均疼痛缓解时间为1.47天,疗程比西药组和乌梅驱蛔汤组明显缩短。

4.治疗高脂血症与冠心病

以茵陈、泽泻、葛根配伍,亦有明显降脂效果。茵陈、苍术、鸡血藤、莪术为主方,阳虚加附子,阴虚加玄参,治疗冠心病74例,心电图与心纹痛有不同程度改善和缓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