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» 健康百科 » 正文

麦芽的功效与作用,麦芽糊精,炒麦芽回奶

2014-03-19 22:19:16 496浏览

麦芽的功效与作用,麦芽糊精,炒麦芽回奶

中药麦芽是禾本科植物大麦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成。中医认为麦芽有健脾开胃,回乳消胀的功效与作用。常见如麦芽糊精,麦芽糖等。麦芽有回奶的作用,故哺乳期妇女禁食。

基本信息

别名

大麦蘖、麦蘖、大麦毛、大麦芽。

来源产地

麦芽,始载于唐《药性论》。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大麦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成。全国产麦区都可生产,均为栽培,历代本草多有收载。

采收炮制

全年均可加工,以春秋气候暖和时进行最好。将大麦洗净后、浸饱4~6小时(约7成透),捞出、置能排水的容器内平铺、盖好、使之生热、经常洒水,保持湿润,翻倒数次、待胚芽伸出约0.5厘米时取出晒干,或低温烘干生用。

若炒用,则取麦芽置锅内微炒至黄色,取出放凉即炒麦芽。

同上法炒至焦黄色后,喷洒清水,取出晒干,即焦麦芽。

性状性味

商品以统货供应,以质充实、色淡黄、有胚芽者为佳。

按《中国药典》(1995年版一部)规定:本品出芽率不得少于85%。

甘,平。归脾、胃、肝经。

功效与作用

功效

健脾开胃,消食健胃,回乳消胀。用于食积不消,脘腹胀痛,脾虚食少,乳汁郁积,乳房胀痛,妇女断乳。

应用

1.米面薯芋食滞证

本品甘平,健脾开胃,行气消食,长于促进淀粉性食物的消化,故最适用于米、面、薯、芋等食物积滞不化者,可与山楂、神曲、鸡内金等同用。若治小儿乳食停滞,单用本品煎服或研末服有效。若治脾虚食少,食后饱胀,可与陈皮、神曲同用为丸,人参汤送服,即《本草纲目》健脾丸。

2.断乳乳房胀痛

本品能疏肝回乳,故可用于妇女断乳,或乳汁郁积所致的乳房胀痛等症,可单用生麦芽或炒麦芽120g(或生、炒麦芽各60g)煎服,有效。

3.肋痛、脘腹痛

本品兼能疏肝解郁,故可用治肝气郁滞或肝胃不和之胁痛、脘腹痛等,可与川楝子、柴胡等同用。

4.泻痢腹痛

本品能消食化积,亦可用治脾胃虚寒积滞泻痢证,可与陈皮、茯苓、乌梅、人参、附子、肉桂等同用,如《证治准绳》麦梅丸。

食用方法及注意

用法用量

煎服,10~15g,大剂量30~120g。生麦芽功偏消食健胃,炒用多用于回乳消胀。

食用注意

授乳期妇女不宜使用。

现代研究

化学成分

麦芽主要含淀粉酶(有α与β两种)、转化糖酶,其次为麦芽糖,含量45%~55%,又含有糊精、蛋白质、脂肪油、B族维生素。此外还含微量大麦芽碱,麦芽须根中有微量麦芽毒素。麦粒含淀粉75%左右,蛋白质8%~9%,脂肪油2%,B族维生素与无机盐等。

药理作用

1.助消化作用

麦芽含有α与β两种淀粉酶可使淀粉分解成麦芽糖与糊精。淀粉酶不耐高温,故将麦芽炒黄,炒焦或制成煎剂效力都明显降低。因此麦芽宜用生品或微炒者研粉冲服。人体实验表明麦芽煎剂对胃酸(总酸与游离酸)与胃蛋白酶的分泌似有轻度促进作用。

2.降血糖作用

麦牙浸剂口服可使家兔与正常人血糖降低。将麦牙渣水提、醇沉精制品,制成5%注射液,给家免注射200mg,可使血糖降低40%或更多。作用比较持久,血糖7小时后才恢复。

3.其他

大麦芽碱属于拟交感胺类,其药理作用特点与肾上腺素相似,可兴奋心脏,收缩血管,扩张支气管,抑制肠运动。由于它在麦芽中含量很少,且水中不易溶,故无药理意义。

临床报道

1.治疗婴幼儿腹泻

用麦芽9g,炒焦,带壳高粱15g,炒炭,鸡内金6g,红糖3g,治疗婴幼儿腹泻60例,般服药3~5剂后,临床症状可以控制。1~7剂治愈者42例,好转者13例,无效者5例。

2.治疗小儿消化不良

用麦芽、山楂、神曲各18g,炒焦后加水200mL,煎至120mL。2岁以下10~15mL,2~4岁15~20mL,4岁以上20~25mL,每日3~4次。治疗62例小儿消化不良,疗效达98.2%,伴发热者药后平均多在1.5天内体温降至正常,大便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2.3天。

3. 治疗病毒性肝炎

取麦芽15g,研磨成糖浆内服(10mL),每日3次饭后服,另加适量酵母或复合维生素B片,30天为一疗程。连服至治愈后再服一疗程,治疗急慢性肝炎161例,有效108例,有效率为67.1%,其中急肝56例,有效48例,慢肝105例,有效60例。又据报道,用生麦芽30g,酒蒸大黄40g,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11例,小儿酌减量,一般服药当大尿量增加,黄疽在6~8大内消退,其中5例第2天均退热,肝功能在3周内恢复正常。

4. 治疗前列腺增生症

麦芽60~120g,桃仁、牛膝、王不留行各15g,三棱、莪术各9g,土茯苓30~50g,随症加减,煎服1月,治疗37例前列腺增生症,治愈22例,有效12例,无效3例。

此外,麦芽制剂还可用治糖尿病、真菌感染等。

不良反应

麦芽根中含有毒成分为麦芽毒素,即N-甲基大麦芽碱,其在麦芽中含量仅0.02%~0.35%,且属于季胺类,口服不易吸收,故无临床毒理意义。